政策动态

网址:http://www.jssmbt.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环路1518号

江苏省政策
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8-10-9 来源:jssmbt 浏览次数:2878

各设区市经信委、有关市(县)经信委(局),省经信委各处室(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我委组织制订了《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产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发展,江苏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活跃,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加快发展,在南京、苏州、常州等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约有360 家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涉及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硬件、智能传感器及芯片、智能软件及算法、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等领域,2017 年全省相关业务收入达230 亿元左右。

但也应看到,江苏的人工智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有国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高端产品少,领军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

 
二、总体要求
(一)主要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为根本任务,完善政策支撑、注重人才培养、培育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端产品,构建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人工智能产品、技术和应用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先导产业,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支撑和强大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应用示范的先行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培育 5 家国内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规模超过 1000 亿元。

 ——产业技术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标志性战略产品,语音识别、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产业支撑持续增强。着力建设 10 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重点领域率先开展创新应用,组织实施50 个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培育20 个提供深度应用场景的示范企业。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着力打造4 个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平台。

基础技术开发平台。

应用性支撑平台。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二)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软件产业。

理论与算法。

基础软件。

应用软件。

(三)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硬件产业。

智能传感器。

神经网络芯片。

智能机器人。

其他智能装备与产品。

(四)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型企业。

智能通用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

行业应用系统。

 
四、主要措施
(一) 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物联网、北斗导航、IPv6、 5G 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的承载能力。重点加快推进 5G 商用进程,分区域开展 5G 规模组网工作,2020 年基站规模超过 3000 个,省内重点区域实现 5G 网络连续覆盖,基于 5G 网络的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如车联网、增强现实、工业互联网大规模连接等)水平全国领先,同时积极参与国家 6G 网络的前期技术研发和储备。

(二) 培育龙头企业。

在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高端智能传感器、生物芯片等领域,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制定入库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在优势领域重点企业实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支持企业完善创新条件、加大创新投入,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在智能传感、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重点细分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先支持与国际领先的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创建,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四) 强化应用牵引。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重点领域实施全省 5G 规模组网及试商用、工业大数据重大标准研制应用等一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人工智能+ 制造”,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推动制造智能升级,在机械、电子、冶金、纺织、化工等行业每年建设一批智能车间。“人工智能+交通物流”,推动实施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城市交通状况监控、路网流量分析、货物配载服务等方面应用,提升现代交通物流水平。

“人工智能+教育”,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人工智能+医疗”,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加快环境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和车辆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共享和自适应学习,提高驾驶自动化水平。“人工智能+能源电力”,加快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智能操作机器人在电力、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应用,通过智能化巡检、大数据辅助决策,降低人工操作风险,提升能源电力行业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N”,在金融、文化、社会治理、益民服务等领域,分行业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引领示范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五) 强化人才支撑。

通过千人计划、双创计划、外专百人计划、333 工程等,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省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广“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 战略合作方式,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高端人才。

(六) 注重集聚发展。

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特色化发展”的原则,支持南京“两中心、三片区、一示范”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核心芯片、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

(七) 营造发展环境。

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推动建立覆盖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标准、应用、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鼓励重点企业和高校院所内引外联,加强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合作。

 
五、实施保障
(一) 组织领导。

(二) 政策支持。

(三) 智力支持。